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

文學風景中的靜謐與繁華 黃柏維x 林莉酈 雙個展

認真覺得參加開幕茶會可以吸取的資訊和經驗真的非常有幫助。
8/6,因為實習關係,臨時派去我正準備就讀的東海大學,參加開幕茶會,依照慣例,我一定會迷路。抱歉,這不是重點,是說這學校真的大的誇張。我繞回正題好了。

展覽標題開的很有趣,"文學風景"中的"靜謐"與"繁華"。確實走入展場看件兩位藝術家的膠彩畫時,當下會想為什麼策展人會以文學風景開頭?兩位藝術家作品風格、畫面差異時在太大,但不能用先入為主的觀念去品嘗,先走一遭大略看過一下,在跟在藝術家身旁來聽看看他們怎麼說。

可能是因為,自己在訪談前開頭的自我介紹就是「學長/姐你好,我是今年剛考上的研究生」,用這樣的優勢?來接近藝術家,訪談時也比較來的輕鬆。不過接下來的幾場我就要在絞盡腦汁想想,如何輕鬆又不失部分專業的騷擾式訪問。

----------------正式訪談報導文-----------------


顛覆傳統膠彩畫印象,正在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展出的雙個展,林莉酈與黃柏維。一位比傳統膠彩畫幽淡雅致,另一位則是更加斑斕炫目。策展人李貞慧巧妙的將兩位藝術家截然不同風格作品,用「文學風景」一詞凸顯。兩種不同文學的內在畫面,各自呈現林莉酈和黃柏維,長時間伴隨情緒醞釀觀察著人與環境,揮筆細緻描繪畫面情感的膠彩畫。



絹布上的幽靜景物,是她的沉默。 - 林莉酈
如果你所看到的景色,單純只是照片中的那樣,那就不會有看到林莉酈景物畫中的那種「靜」的感受。儘管它們都是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普遍景色,室內餐廳、轉角樓梯間、社區公園、百元理髮廳等,在她的筆下宛如景物的時間凍結,而我們也被強迫屏住呼吸,與這靜止的景面對面。在高速運轉時代,這樣僅存於特定年代的景象,早已與時代一同更新,對某些人而言,林莉酈筆下的景成載了那時節的記憶,宛如文學中溫蓄耐人尋味的畫面重現。

沉默,欲言又止,靜靜的觀望著。在林莉酈平淡靜幽又讓人心感受到絲娟般柔順的作品中,藏露著她沉默中細絲訊息。高速傳遞資訊的時代中,不斷的接受外來文化事物,也在資訊洪流中,不自覺的吸收同化,自然的把它當作生活的一部分,但有人察覺到嗎?工業革命前,沒有交通工具時,人習慣了當時的生活速度,在不催促時間的狀態下自然會觀察到許多生活上的細微,反觀當今,如果生活步調放慢點,目光注視周遭,是否也會察覺到身邊平常人不易看見的瑣事?看似自然平靜,些微感覺異常,但又說不出違和感,觀眾就這樣細細的品嘗林莉酈作品中的幽靜,而作品也就繼續的述說她的沉默。





肢解重組,是反思的過程,編織細緻個人神話。 - 黃柏維
遠觀的艷麗和近觀的繁華,不管站立於哪一點,都是不同的驚艷感觸。他的作品,總是給我們不斷思考「人」本身社會性型態,如同看寓言故事般,人體支解後組成的蠍子、美女圖像、蜜蜂或組合符號,在他畫面上的人非常渺小,也或許僅僅是個組合式物件。

身體結構一直都是黃柏維創作中主要探討的對象,因過去疾病在身而意識到人體的每個部位,若失去聯結關係,從個體觀看僅是個「物件」。加上自身長期對昆蟲的觀察後,探討兩者不同物種身體上的相似、互動到結合,而後發展出相關系列作品。系列作中濃厚的東方寓意畫面,取自山海經講述神話、歷史等,敘事告誡的方式,結合他探討身體間連結,創在了令觀者印象深刻獨有特色。這次展出了三個系列作品,分別為「擬態」、「相渡」、「裊人」。「擬態」主要人體與昆蟲互相比擬角色互換等關係呈現;「相渡」也乘載了擬態,進階延伸將之符號化或圖地反轉,更進一步宏觀探討自身意義與價值。「裊人」則是黃柏維前往台北居住後,城市間漫遊觀察人們群體貫性與空間之相互關係。在他細微的觀察下,運用自己研發的複合式膠彩畫,層層堆積顏料、打磨、貼金箔、上色粉等繁複作業,最後完稿的就是他繁華的東方文學風景。


在資訊更新快速的時代中,慢下腳步觀察人們輕巧步伐,觀察文化間差異,觀察其他不被注意的生物律動,卻不忘自身要大步跨前行走。研究了與傳統相異技法,大膽描繪被人們遺忘之事物,勾起不少人心中某種忘卻的悸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撰文/洌嵐)

-------------------後記-------------------

不管走創作或者策展,都是很艱辛的路。打從心底佩服這兩位藝術家學長姐,儘管生活開銷等等現實層面很有問題,刻苦耐勞之閒餘時間仍專心著重在創作,年輕藝術家們各個都相當辛苦,若是沒被藝廊相中提拔或者藝評家評斷未來有投資信,就算得再多獎項畫的再怎麼出眾有內容特色,仍只是個平凡人。

慶幸自己看清這條路不適合,快速跳槽轉向另取謀生之道。不過我也是下定決心走藝術策評路,為了自己看不慣的社會價值觀,也為了讓這樣注視觀察人們的藝術家,理念思緒可以傳達到觀者心中。總之,不管怎麼行走,前方路途都是顛坡曲折的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