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

返景入深林 - 當代水墨的內在觀照

寫完這篇的時候,我只知道自己腦袋是空白的。
不~~~~~~(崩潰式大喊

1、沒有開幕的開幕茶會。
  它沒有一個正式的座談或引言人,一進去就開始聊天、吃喝、走走看畫,我對這場的認知都是靠學解講解。
2、沒有策展人。
  這道其次,只是展牆上的說明文字沒有太多就算了,又沒有開幕小座談。
3、9人聯展。
  目前我最怕遇到的就是聯展,不知道要深入寫還是淺淺代過寫,所以只能自行腦袋分類,挑出自己認為不同系列內容的來構思描繪。
4、這次我真的不會收尾了。

以下式報導正文
-----------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

返景入深林 - 當代水墨的內在觀照  in月臨藝廊

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。返景入深林,複照青苔上。〈鹿柴〉王維

8月份在月臨藝廊展出《返景入深林-當代水墨的內在觀照》,參展的九位藝術家,皆以東方媒材著手,經藝術家們巧手揮繪,各自展現不同景照,如今當代藝術特色已成為了有別於過去而創作,有些藝術家維持傳統,有些創新與傳統隔絕,而有些則運用傳統創新。當代水墨,承襲了傳統東方媒材技法,融合了多元思想和藝術家個人情感,展現出僅屬於這時代藝術風潮。

參展藝術家多都有一定年齡,精準穩重的筆觸顯現各自內斂,就如吳繼濤老師在引言中所提『這個展覽裡多是水墨畫家的藝術思想,早已成就在他們過往的清晰畫歷中,面對這時代潮浪外的內在觀照,顯現在作品語彙中的堅持與完備,已無須再加上任何溢美之詞—甚至在展覽中提出什麼作品也沒什麼差別,相信短期間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動—因為他們向來都是按著自我的節奏去展延出個體的畫風。』只有忠於自己生命的創作,會讓觀者內心產生共鳴,並吸引我們注視。


淡墨勾出情感思緒,濃墨劃出理性,藝術家吳繼濤水墨畫並非單純的山水景物,細刻遠方浪波和近岸稀疏波流,扣人心弦流動的墨加巧妙安排畫中山、水、孤島間關係,如同述說自我心境般。中國文人擅用自然界物來比擬人情感的特性,讓當時的山水畫增添一點遐想,到了當代的山水畫更直接滲透人心,荒山、浮嶼的山水作為創作主題的吳繼濤,畫中的山水,就是他的自畫像。

記得過去師長在課堂上提及書法時,特別強調黑墨以外的留白處重要性,在藝術家林雨仁作品中,更深刻體會師長所言。獨樹一格的墨韻,大筆揮毫筆直的乾筆黑墨在淨白宣紙上豎立孤寂,看似清晰穩的墨,又如同消逝在空無淨白之中,畫面中似乎有物又看不出明確「有形」,別於我們所知的「無形」抽象畫,這與他人生體悟的死亡呼應著。


參展藝術家中最年輕的葉采薇,工筆細畫的膠彩描繪故事性的女孩內心世界,看似在玩樂的兩位女孩做出破壞性動作,是她心中完美自我和實際自我的拉扯,展現內心矛盾的平衡。圍繞在女孩周遭的植物如同旁觀者在側觀視,磚窗遮掩我們窺探兩位女孩行徑,這樣與畫面間距離也產生揣測和遐想的空間。(撰文/洌嵐)


-------------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

後記:

  在這次展覽開幕茶會中,真的很感謝學姐的介紹。認識其他也是東海的藝術家學長姐,談論的過程中受益良多。茶會結束後,又去亞米藝廊繞繞,要這麼說起來,當初會考東海美術系的策評組也是因為亞米老闆推薦。喜歡與藝廊經營者聊聊,吸收到的實際資訊會比雜誌上看的不一樣,也會比學校師長交的還實用,畢竟學術是學術,業界是業界,兩者間只有些微的部分式可通用的,大致上還是完全不相通。

  為了往後的報導,已經準備好像朋友買二手單眼來用,還是不停跟自己說加油!!!最後,我要繼續去趕文章了。


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

文學風景中的靜謐與繁華 黃柏維x 林莉酈 雙個展

認真覺得參加開幕茶會可以吸取的資訊和經驗真的非常有幫助。
8/6,因為實習關係,臨時派去我正準備就讀的東海大學,參加開幕茶會,依照慣例,我一定會迷路。抱歉,這不是重點,是說這學校真的大的誇張。我繞回正題好了。

展覽標題開的很有趣,"文學風景"中的"靜謐"與"繁華"。確實走入展場看件兩位藝術家的膠彩畫時,當下會想為什麼策展人會以文學風景開頭?兩位藝術家作品風格、畫面差異時在太大,但不能用先入為主的觀念去品嘗,先走一遭大略看過一下,在跟在藝術家身旁來聽看看他們怎麼說。

可能是因為,自己在訪談前開頭的自我介紹就是「學長/姐你好,我是今年剛考上的研究生」,用這樣的優勢?來接近藝術家,訪談時也比較來的輕鬆。不過接下來的幾場我就要在絞盡腦汁想想,如何輕鬆又不失部分專業的騷擾式訪問。

----------------正式訪談報導文-----------------


顛覆傳統膠彩畫印象,正在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展出的雙個展,林莉酈與黃柏維。一位比傳統膠彩畫幽淡雅致,另一位則是更加斑斕炫目。策展人李貞慧巧妙的將兩位藝術家截然不同風格作品,用「文學風景」一詞凸顯。兩種不同文學的內在畫面,各自呈現林莉酈和黃柏維,長時間伴隨情緒醞釀觀察著人與環境,揮筆細緻描繪畫面情感的膠彩畫。



絹布上的幽靜景物,是她的沉默。 - 林莉酈
如果你所看到的景色,單純只是照片中的那樣,那就不會有看到林莉酈景物畫中的那種「靜」的感受。儘管它們都是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普遍景色,室內餐廳、轉角樓梯間、社區公園、百元理髮廳等,在她的筆下宛如景物的時間凍結,而我們也被強迫屏住呼吸,與這靜止的景面對面。在高速運轉時代,這樣僅存於特定年代的景象,早已與時代一同更新,對某些人而言,林莉酈筆下的景成載了那時節的記憶,宛如文學中溫蓄耐人尋味的畫面重現。

沉默,欲言又止,靜靜的觀望著。在林莉酈平淡靜幽又讓人心感受到絲娟般柔順的作品中,藏露著她沉默中細絲訊息。高速傳遞資訊的時代中,不斷的接受外來文化事物,也在資訊洪流中,不自覺的吸收同化,自然的把它當作生活的一部分,但有人察覺到嗎?工業革命前,沒有交通工具時,人習慣了當時的生活速度,在不催促時間的狀態下自然會觀察到許多生活上的細微,反觀當今,如果生活步調放慢點,目光注視周遭,是否也會察覺到身邊平常人不易看見的瑣事?看似自然平靜,些微感覺異常,但又說不出違和感,觀眾就這樣細細的品嘗林莉酈作品中的幽靜,而作品也就繼續的述說她的沉默。





肢解重組,是反思的過程,編織細緻個人神話。 - 黃柏維
遠觀的艷麗和近觀的繁華,不管站立於哪一點,都是不同的驚艷感觸。他的作品,總是給我們不斷思考「人」本身社會性型態,如同看寓言故事般,人體支解後組成的蠍子、美女圖像、蜜蜂或組合符號,在他畫面上的人非常渺小,也或許僅僅是個組合式物件。

身體結構一直都是黃柏維創作中主要探討的對象,因過去疾病在身而意識到人體的每個部位,若失去聯結關係,從個體觀看僅是個「物件」。加上自身長期對昆蟲的觀察後,探討兩者不同物種身體上的相似、互動到結合,而後發展出相關系列作品。系列作中濃厚的東方寓意畫面,取自山海經講述神話、歷史等,敘事告誡的方式,結合他探討身體間連結,創在了令觀者印象深刻獨有特色。這次展出了三個系列作品,分別為「擬態」、「相渡」、「裊人」。「擬態」主要人體與昆蟲互相比擬角色互換等關係呈現;「相渡」也乘載了擬態,進階延伸將之符號化或圖地反轉,更進一步宏觀探討自身意義與價值。「裊人」則是黃柏維前往台北居住後,城市間漫遊觀察人們群體貫性與空間之相互關係。在他細微的觀察下,運用自己研發的複合式膠彩畫,層層堆積顏料、打磨、貼金箔、上色粉等繁複作業,最後完稿的就是他繁華的東方文學風景。


在資訊更新快速的時代中,慢下腳步觀察人們輕巧步伐,觀察文化間差異,觀察其他不被注意的生物律動,卻不忘自身要大步跨前行走。研究了與傳統相異技法,大膽描繪被人們遺忘之事物,勾起不少人心中某種忘卻的悸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撰文/洌嵐)

-------------------後記-------------------

不管走創作或者策展,都是很艱辛的路。打從心底佩服這兩位藝術家學長姐,儘管生活開銷等等現實層面很有問題,刻苦耐勞之閒餘時間仍專心著重在創作,年輕藝術家們各個都相當辛苦,若是沒被藝廊相中提拔或者藝評家評斷未來有投資信,就算得再多獎項畫的再怎麼出眾有內容特色,仍只是個平凡人。

慶幸自己看清這條路不適合,快速跳槽轉向另取謀生之道。不過我也是下定決心走藝術策評路,為了自己看不慣的社會價值觀,也為了讓這樣注視觀察人們的藝術家,理念思緒可以傳達到觀者心中。總之,不管怎麼行走,前方路途都是顛坡曲折的。